关灯
护眼
字体:

《大学》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导读

    《大学》原为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宋朝程颢、程颐兄弟把它从《礼记》中抽出,编次章句。朱熹将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编注释,称为《四书》,从此《大学》成为儒家经典。《大学》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,近代很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的作品。

    《大学》以人的修身励志为核心,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、道德作用及其与齐家治国的关系。提出: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格物、致和、诚意、正心为修身的方法。强调人的修身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,更是同外物相接触,探究真理而获得知识,培养品行、完善人性的过程。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书中认为,治国平天下首先应以德为根基。

    目录

    一.“经文”

    二.释“明明德”

    三.释“新民”

    四.释“止于至善”

    五.释“本末”

    六.释“格物致知”

    七.释“诚意”

    八.释“正心修身”

    九.释“修身齐家”

    十.释“齐家治国”

    十一.释“治国平天下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程子曰①:《大学》,孔氏之遗书②,而初学入德之门也。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,独赖此篇之存,而《论》、《孟》次之③。学者必由是而学焉,则庶乎其不差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子程子:指程颐(1033—1107),宋朝时期理学家,字正叔,洛阳人,世称伊川先生,与兄程颢同受教于周敦颐,后世并称“二程”。

    ②孔氏:即孔子(公元前551—公元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。我国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学派的创始者。他整理了《诗》、《书》,删修《春秋》,其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记录、整理的《论语》之中。

    ③《论》、《孟》: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,均为儒家经典。《论语》记载孔子的言行,《孟子》记载孟子的言行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程颐曾说:《大学》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,是初学是者研修学德的大门。现在人们可以看到古人做学问的次序,惟独依赖这篇文章的存在,而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还是其次。学习之人必须按着《大学》中的顺序去研习,那么就会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一.“经文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大学之道①,在明明德②,在亲民③,在止于至善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大学:先秦时期贵族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,8岁入小学,学习基本的知识与技能;15岁入大学,学习修身治国的道理。大,古音读“秦”,现在仍读“大”。

    ②明明德:前一个“明”为动词,意为“使……彰明、显明”,第二个“明”为形容词,意为“光明的”。

    ③亲民:程颐认为“亲”通“新”,为革旧更新之意。

    ④止:达到目的并且不移动。至:极,最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大学的宗旨,在于彰明人们光明的德行,进而使人革旧更新,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知止而后有定①,定而后能静②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③,虑而后能得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止:所止之地,即上文所说的“至善”境界。

    ②静:心境安定不乱,没有杂念。

    ③虑:行事思虑周详、严密。

    ④得:指达到“至善”境界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知道了应该达到的目标,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;有了确定的志向,然后才能心静;有了安定的心境,然后才能周详地思虑;有了思虑周密的行事方法,才能处事得宜,达到善的最高境界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物有本末①,事有始终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本末:指树的根与梢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事物都有本有末,有始有终。知道事物的先后顺序和规律,就接近大道了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①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②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③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④。致知在格物⑤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国: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“国”。

    ②齐:整治,治理。家:家庭。

    ③修:修养。修其身: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。

    ④致:推而极之。致其知:欲其所知无不尽也,也就是指使他的知识极为丰富,达到无所不知的地步。

    ⑤格物:探究事物的原理、规律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古代有想要彰明光明的德行于天下的人,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,想要治理自己的国,就要先整治好家;想要先整治好家,就要先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;想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,就要先端正思想;想要端正思想,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;想要使自己的心意诚实,就要先充实知识;充实知识的方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、规律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个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探究事物的原理、规律才能得到真知;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使意念诚实;有了诚实的意念才能使思想端正;端正思想,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;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,才能整治好家;整治好家才能治理好国,治理好国才能使天下太平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,壹是皆是以修身为本②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庶人:平民百姓。

    ②壹是:一切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从天子到平民百姓,一律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其本乱,而末治者,否矣①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②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本:根本,是指上文所说的“修身”。末:末端,是指上文所说的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。

    ②未之有也:即“未之有也”。之:指代文中所说的本末倒置的情况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那种动摇了修身之本,而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,是不存在的。对自己关系亲厚的人情意淡薄,而对自己关系淡薄的人却情意浓厚,没有这样的情理。

    【朱熹提示】

    右经一章①,盖孔了之言,而曾子述之②。其传十章③,则曾子之意,而门人记之也。旧本颇有错简,今因程子所定,而更考经文,别有序次如左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经:经文,经典。

    ②曾子:孔子弟子,姓曾名参,字子舆。相传儒家经典《孝经》,是由他记录传世的。

    ③传(zhuàn):名词,指老师讲授的知识,后来通称解释经典的文字著述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朱熹认为,以上的一章经文大概是孔子说而由曾参记述的。接下来的十章传文,是曾参的见解,由曾参的学生记录而成。旧版本的文字多有谬误,现在按程颐的校正,再考证经文,分别列出篇章次序如下。

    二.释“明明德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《康诰》曰①:“克明德” ②。

    《大甲》曰③:“顾諟天之明命④”。

    《帝典》曰⑤:“克明峻德⑥”。皆自明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《康诰》:《尚书·周书》的章节名。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后封康叔于殷地,《康诰》是周公封康叔进时作的文诰。

    ②克明德:克,能够。明,崇尚。

    ③《大甲》:即《太甲》,《尚书·商书》中的篇名。

    ④顾諟天之明命:这是伊尹训诫太甲的话。顾,回顾思念。諟,古“是”字,犹此的意思。

    ⑤《帝典》:《尧典》,《尚书·虞书》中的篇名。主要记载尧舜二帝的事迹。

    ⑥克明峻德:峻,大。意思是为人能明德,必定能发扬光大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康诰》说:“能够彰明美德。”

    《太甲》说:“要顾念上天赋予的光明使命。”

    《帝典》说:“能够彰明伟大崇高的德性。”这些书上所说的意思都是自己去光明彰显自己的德性。

    三.释“新民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汤之《盘铭》曰①:“荀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《康诰》曰:“作新民。”②《诗》曰:“周虽旧邦,其命惟新。”③是故,君子无所不作其极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汤:商汤,商朝的开国君主。铭:镂刻在器物上用为记述事实、歌颂功德等文字,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。

    ②作:振作,兴起。

    ③《诗》:指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,是赞美周文王的。

    ④是故:因此。君子:指统治者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商汤的浴盆上刻着这样的铭文:“假如要保持清洁,除去身上的污垢,就必须天天清洗而不间断。”《尚书·康诰》中说:“要使人振作,革旧更新。”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中说:“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,但它仍能顺应天命,不断革新。”因此,统治者在新民方面,要尽心尽力,以求达到善的最高境界。

    四.释“止于至善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《诗》云:“邦畿千里,维民所止①。”

    《诗》云:“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②。”子曰:“于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鸟乎!”

    《诗》云:“穆穆文王,于缉熙敬止③!”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邦畿千里,维民所止:此句出自《诗经·商颂·玄鸟》篇。邦畿,即古时候天子直接管辖的国度俗称。止,指居所、居住。

    ②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:此句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绵蛮》篇。

    ③诗云句:文王,却周文王。穆穆,指仪表堂堂,样子端庄恭敬。此两句诗摘自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篇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诗经》说:“京都幅员辽阔,方圆千里都是百姓居住的地方。”

    《诗经》说:“黄鸟鸣叫着‘缗蛮’,栖息在树林茂盛冈。”孔子读了这两句诗感慨地说:“唉,黄鸟儿都知道栖息在它所应当在的地方,难道人还比不上鸟吗?”

    《诗经》说:“周文王仪表堂堂,端庄谦逊,他光明的美德使人们无不尊重、敬仰。”作为国君,他的言行举止要做到仁爱;作为属臣,他的言行兴止要做到恭敬;作为儿女,他的言行举止要显示孝顺;作为父亲,他的言行举止要体现慈爱;与国人交往他应该做到坚守信义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《诗》云:“瞻彼淇澳,蒙竹猗猗。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兮僴兮,赫兮喧兮。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者①!”

    如切如磋,道学也②;如琢如磨者,自修也;瑟兮僴兮者,恂栗也③;赫兮喧兮者,威仪也④;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⑤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“《诗》云”句:此段诗摘自于《诗经·卫风·洪澳》篇。

    ②道:言。学:谓讲学习讨论。

    ③恂栗(xún lì):形容因恐惧而发抖。这里指谦恭谨慎的样子。

    ④威仪:威严的样子。

    ⑤道盛德至善:指君子道德已发扬光大,到了至善的地步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诗经》里说:“看那淇水弯曲的岸边,青绿色的竹子郁郁葱葱。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卫武公,犹如骨角经过切磋,犹如玉石经过琢磨。他的仪表堂堂而庄重威严,他的品德光明彰显,那富有文采的君子卫武公,使他的臣民永远都不能忘怀啊!”

    诗中“如切如磋”,比喻严谨治学;“如琢如磨”,形容修身养性;“瑟兮僴兮”,是指内心谨慎;“赫兮喧兮”,是形容仪表威严;“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”,是指卫武公具有美好的品德,德性修养已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,老百姓当然都不能忘记他了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《诗》云:“於戏!前王不忘①。”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②,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,此以没世不忘也③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“《诗》云”句:此句出自《诗经·周颂·烈文》篇。於戏(wū hū),叹词。此句是诗人叹赞前世圣王的德泽流传深远,使人不忘之意。前王,指周文王。这里泛指古代贤王。

    ②“君子”句:前一个”贤”字作动词,意尊重,敬重。后一个“贤”字作名词,指贤明的君子。亲其亲,前一个“亲”作动词,是亲爱,亲近;后一个“亲”作名词,意为亲族。

    ③“小人”句:乐其乐,乐音luò,前“乐”为动词,意为以……为快乐。利其利,前“利”为动词,意为获得利益。此以,因此,所以。没世,终身,一辈子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诗经》说:“啊,前代贤王的品德永不被人遗忘。”那是因为后代的君王景仰品德高尚的前代贤王,热爱创立基业的前代亲人。百姓这所以不忘前王,是乐于享受前王创造的安乐局面,利于享有前王所带来的利益,因此,前代贤王永垂青史,人们终不能忘记他。

    五.释“本末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听讼①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!”无情者不得尽其辞②,大畏民志③,此谓知本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听讼:听取诉讼,审理。

    ②情:真实情况。

    ③畏:让……敬畏,让人敬服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审理诉讼,我跟别人心情一样,一定要使人们不再发生诉讼。”对于没有真凭实据的诉讼人,要使他不能够狡辩;统治者则要让百姓从思想上敬服他。这就叫懂得最根本的道理。

    六.释“格物致知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此谓知本①。此谓知之至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此谓知本:这一句与上文重复,程子怀疑其为“衍文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这就叫做认识根本的道理,可谓达到“知”的最高境界。

    七.释“诚意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①,如好好色②;此之谓自谦③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④。小人闲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。见君子而后厌然⑤,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⑥。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。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⑦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曾子曰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”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⑧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恶恶臭:厌恶恶劣的气味。

    ②好好色:喜好漂亮的好。第一个“好”读hào,指喜好。第二个“好”读hǎo,指漂亮的。

    ③之:助词。谦(qiè):通“慊”,满意。

    ④慎其独:独处时能谨慎不苟。

    ⑤厌(yǎn)然:遮遮掩掩的样子。

    ⑥著:显露。

    ⑦形:表现。

    ⑧心广:心胸宽广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欺。厌恶坏事就像厌恶恶劣的气味,喜爱善事就像喜爱漂亮的女子,这种诚实叫做自我满意。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不苟。小人独处时做坏事时,没有干不出来的坏事,一见到君子就会遮遮掩掩,显露自己的好行为。但是周围的人看他,就像能看到他的肝肺一样,那么,这些遮掩又有什么用呢?所谓心中意念诚实,自然会表现在外在的言行上。所以君子一定要慎重地对待独处。曾参说:“有很多眼睛注视着你,有很多只手指着你,这是多么可怕啊?”财富能修建、装饰房屋,道德能完善个人的修养,心胸宽广才能身体安舒,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诚实。

    八.释“正心修身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①,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

    心不在焉②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,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忿懥(zhì):懥,发怒,愤怒。

    ②心不在焉:焉,兼词用法,犹言“于此”,意即“在这里”。全句比喻心不专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